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MOOC專訪】台大歐麗娟:公正理解傳統貴族

圖片
沒有幾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敢承認自己沒讀過 《紅樓夢》,但有幾個人敢聲稱自己能理解它?儘管如此,每一個版本的《紅樓夢》影視作品拍出來還是會引來批評無數。 每個人眼中都有自己的《紅樓夢》,如何跳出自己的小眼界,從更大的視野理解這部曠世奇作?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歐麗娟教授認為,閱讀這部經典最重要的是能“超越現有的自己”、“公正地理解傳統貴族”。這次在Coursera上開設 《紅樓夢》MOOC ,她不滿足於講述已有的故事,而是想要教授一種理解的姿態。 果殼網: 為什麼選擇《紅樓夢》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授內容? 歐麗娟:我自1999年6月發表第一篇《紅樓夢》的論文,迄今是14年多。前此主要是做唐詩的研究,此後也一直兼顧唐詩的研究與教學,目前這幾年才完全專注於《紅樓夢》的研究;研究有了心得,在教學單位中自然樂於分享。 可以說,《紅樓夢》的研究與教學並非我的第一選擇,反倒是取得博士學位後於大學任教時的無心插柳,隨後便欲罷不能。這一方面是《紅樓夢》本身的複雜深刻引人入勝,在有了更多的人生體驗與人性解悟,以及足夠的學術訓練之下更能見出其中的奧妙,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不斷發現紅學中有太多問題,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以致這幾年專力於《紅樓夢》研究。 果殼網:能分享下《紅樓夢》中讓你感觸最深的一點嗎? 歐麗娟:若說《紅樓夢》讓我感觸最深的地方,固然不只一點,隨著研究階段的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深刻感觸。以目前而言,感觸最深的則是那個世界固然存在著千古不變的人性,但關於具體存在運作的文化製度、思想理念、生活型態,真的是與我們現代社會迥然不同,但經過五四以來時代與文化的巨大斷裂,我們對傳統所知甚少甚至根本反對,因此很難有貼近的理解,往往只是以我們的標準選擇性地取捨褒貶。這也是包含研究者與一般讀者在內,往往本能地不接受那個時代文化的思想價值觀(主要就是正統儒家思想),因此也反射性地不接受以當時的時代價值觀進行詮釋的原因。 果殼網:作為一名《紅樓夢》的研究者,你在閱讀的時候和一般的讀者閱讀有什麼不同? 歐麗娟:一般的讀者閱讀時重在感性的滿足,而我完全是理性的探索與思考,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每一個段落都仔細推敲,所以如同哲學家史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 )所說的,對所有情節“不笑,不哭,也不痛罵”,而只是“理解”。 果殼網: 今天的時代和

cMOOC的教學設計與原理

圖片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這個名詞並非在2012年才出現,其實早在2008年就由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執行線上課程CCK08後所提出的。 CCK08是「 連結主義與連結的知識 (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2008 」的簡寫,這是提供給在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學正式上課以及非正式讓任何人免費註冊的線上課程。除了原本教室內學生外,大概有20人付錢取得學分,有2300人單純有興趣不拿學分。 「大規模」指的是有上千名學生同時參與課程,「開放」則是指很多面向的開放,包含 : 使用開放資源軟體、開放給任何人註冊、課程內容開放給參與者增修調整、課程資源開放任何人使用、開放多種進行學習的環境。 然而,起初這門課並沒有預設要成為「大規模線上課程」,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當時參考了他人開設的「 開放線上課程」及自己舉辦的「大型線上會議」 ,再加上新發展的 連結主義學習理論(Connectivism) ,融合為這堂課的進行方式。 「連結主義Connectivism 」 早在2004年,George Siemens就提出 因應不同以往的學習環境,學習理論應有所調整。 首先, 教室以外的非正規學習對今日的學習者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 資訊變動得很快 ,在工作現場隨時都有出現新的問題, 學習將會是持續一輩子的過程 ,只接受正規教育是不足的。 其次, 科技工具會改變人們思考的方式。 以往學習理論提到的認知處理過程現在可以由科技工具來進行, know-how和know-what不如know-where重要 ,也就是知道去哪裡找需要的知識、進而分析和辨識知識間的連結關係。 最後, 機構和個體都是學習的有機體。在今日環境中不太需要個人學習就能有所行動,因為可以從個人知識以外獲得資訊 ,然而以往學習理論只關注個體的學習過程,無法解釋機構的學習對個人產生的影響。 「連結主義」就是一個面對嶄新學習環境,設計出用以解釋和指引學習的理論架構。 群體與科技工具 都會在學習過程中扮演重要腳色 : 一方面, 學習社群形成的網絡可用以分享資源 ,另一方面, 知識散佈在資訊網絡四處,可以用各種各

xMOOC的教學設計與理念

圖片
隨著主流MOOC平台的推出,2012年被稱為「MOOCs元年」。然而,早在2008年就已經推出以「連結主義(connectivism)」為教學原理的 MOOC課程 。為了做出區辨,2012年的MOOC被稱為xMOOC,其目的為「延展(extend)學習資源給更多人在線上獲得教育」。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xMOOC到底有哪些教學特色。 xMOOC的設計原型 xMOOC的進行方式以及功能特性, 與最初進行教學實驗的大學教師,以及該校根據實驗過程所設計出的平台,有著密切關係。 2011年10月,史丹佛大學的Sebastian Thrun教授和Google研究總監Peter Norvig合開了CS221「人工智慧導論」這堂課 (可以聽聽 Norvig 和 Thrun 怎麼說這堂課)。這堂課的成功引起後續回響,Sebastian Thrun後來也自行成立 Udacity平台 。 這門課吸引160000人註冊,有20000人完成。除了資工專業的人,高中學生、人文學科學生、中年自然老師、退休員工,只要深度了解機率和線性代數,都能來修這門課。修課者平均30歲,65%來自美國以外的地方,85%有大學學位。 學生 每個禮拜都要在一個網站上觀看新的課程影片,多數課程影片的結尾都有多選題小型測驗,線上會立即訂正。 期中期末考、測驗和作業將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 作業有時間限制 ,超過時限就會公布答案。 這門課被志工翻譯為44種語言,學生自發性的在FB上形成十幾個討論小組,在Aiqus和Reddit討論版上也有上千個討論,他們每分每秒都能獲得來自世界不同地方提供的解釋或策略。學生之間雖然建立了很不錯的社會網絡,然而老師的回覆不多, 老師只會解決真的有許多同學不會或好奇的問題,由參與者投票得出這樣的問題由老師解答。 Udacity的CS101有相同的課程進行方式。然而它有更進一步的設計,期末考會分成一般題目和標星號的題目, 如果能解決三題以上的一般題目,就會得到課程的「完成證書」,如果能解決更多一般問題,或回答有星號的問題,就能獲得更高階段的證書。 教學設計與理念 多數xMOOC都採取以下的教學設計,分別對應一些教學理念,確保其學習成效。可以發現這些特性許多都受到 Khan academy 的啟發,因此在了解xMOOC之前,不妨先看看Khan academy的介紹

【MOOC專訪】台大林軒田:有故事的“機器學習”課程

圖片
Google為什麼能搜索到你想要的結果?廣告商為什麼總能知道你感興趣的事物?Siri怎樣聽懂你講的話?計算機如何從大量數據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 這些都少不得“機器學習”的功勞。 “機器學習”是當今的大熱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當今熱門領域都離不開“機器學習”。 11月26日起台灣大學林軒田教授將用8週的時間在Coursera的“機器學習基石”課程上帶你進入機器學習這個有趣又有用的世界。 林軒田2008年從加州理工學院回到台灣大學,次年加入了台灣大學數據勘探研究團隊。這支由林智仁、林守德和林軒田三位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2010年到2013年間,拿下了數據挖掘研究領域的國際頂級賽事KDD-Cup的六個世界冠軍。 他合著出版的 Learning From Data:A Short Course (從數據中學習:一個短期課程)一書還登上Amazon機器學習書籍排行榜榜首。而這本書實際上是他當年因為在台大開設機器學習課程,找不到合適的教材才不得不出手編寫的。 林軒田老師合著出版的教材Learning From Data 熟悉Coursera的讀者都知道,斯坦福大學的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是Coursera聯合創始人吳恩達(Andrew Ng)主講的招牌課程,甚至可以說是Coursera的原型。為什麼林軒田教授還要在Coursera開設這門“機器學習基石”呢?這門課程的魅力在哪裡? 開課之際,果殼網MOOC學院專門採訪了“機器學習基石”的主講老師林軒田。 果殼網: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在Coursera 開這門課? 林軒田:台大MOOC執行長,也是我的好友葉丙成教授的熱情邀約是主要的原因。此外,這幾年來在台大想修機器學習的同學越來越多,傳統的教學方式慢慢變得無法滿足這些同學的需求,所以我也希望藉著上MOOC的機會來實驗新的教學方式,並把我們熱門的機器學習課程推廣出去。 果殼網:Machine Learning 是Coursera 的看家課,你為什麼敢於挑戰,也開一門? 林軒田:在決定要開課的時候,倒沒有要向任何人挑戰的想法。不管是在Coursera或edX平台上,現在都有很熱門的機器學習課程,其中edX平台上的還是我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導師開設的。我有一些學生看了這些課程之後,對我反映說英語的教

三大MOOC平台—Coursera

圖片
MOOC並不等同於Coursera 、Edx、Udacity這些知名平台和支持平台運作的組織。MOOC可以在不同平台上運作,因為不同平台由不同團隊規劃,就會展現不同的功能設計、課程提供、延伸服務、介面操作、營運模式。 這一系列的文章將引領各位一同認識不同的MOOC平台。第一個要介紹的平台就是台大在上面開課的Coursera。 —– Coursera希望能 透過教育使人有能力提升個人、家庭與所處社群的生活。 要達到這個目標,Coursera不僅與108間名校聯合在線上 提供六百多萬學生上百門免費課程 ,還推陳出新的持續設想出各種創新服務,像是在2013年8月就 和Chegg合作提供學生在上課期間免費使用來自Macmillan、SAGE高品質的電子教材 ,克服學生資源取得障礙也確保教學品質。 在Coursera的首頁,你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開設的課程。課程包羅萬象,有藝術、人文、音樂電影、社會科學、法律、健康、營養學、教師專業發展、教育學、經濟金融、商業管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物理、統計等。光是資訊工程學科就包含理論、系統安全、人工智能、軟體多種面向的課程。只要在右上角點選註冊輸入你的email帳號和密碼,不用考試、語言證明、學歷背景,就能立刻取得世界知名學校課程的鑰匙。 要注意的是,在註冊成為會員的同時,就代表你同 意將你的資料提供給Coursera用於學術研究與服務發展,且在政府透過正當法律程序申請你的個人 資料時,Coursera會交出你的資料。 因此,雖然課程並沒有年齡限制,但是為了確保13歲以下孩童的隱私權,必須13歲以上才能使用Coursera的網站,且1 3到18歲的學生因為並非完全行為能力者,需要在監護人的認可下才能使用網站。 同儕互評機制 Coursera運作背後有其教學理念(詳見 xMOOC的教學原理與設計 )。其中很特別的一個設計是「同儕互評機制」,讓同學在匿名的情況下,根據教師訂出的標準替彼此評分。「 同儕互評」分成三個階段 :「提交、評分、結果」 ,三個階段都有時間限制,如果錯過提交階段,就不能進行評分,錯過評分階段則會導致作業成績打八折。 會如此強調時限,是因為 互評機制仰賴大量同儕的互助,錯過這段時間就很難請人來特別批改。 因此除非

三分鐘認識MOOCs

圖片
三分鐘上讓你搞懂MOOCs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