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4的文章

從OCW到MOOCs—開放教育資源的發展

圖片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將「 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 」定為基本人權之一。唯有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基本權益、發展自我,進而妥適的與社會溝通、回應世界變動。 然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一直存在,不只是因為偏鄉較難吸引師資進駐,地理環境因素也會阻礙教育資源的散佈。但隨著科技發展,只要科技基礎建設環境完善,人人就可以透過網路上傳和下載教育資源使用,讓不同背景的學生可以有平等的教育資源近用機會。 開放式課程 : 豐富線上的自學資源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始製作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在網路上提供眾人觀看原本只有MIT校內學生可以獲得的課程資源,成功的引起注目及其他國家的跟進。 開放式課程在各地掀起熱潮和許多因素有關。首先, 科技技術不斷進步且逐漸普及 ,使教學資源的製作和提供更為容易且不用負擔太多成本;其次, 高等教育面臨全球化、高齡化社會、高等教育機構間的激烈競爭 ,需要考慮不同的教學模式吸引更多學生;最後, 習慣網路環境的數位原民人口越來越多 ,願意使用和分享各種網路資源的思維也就更為普遍。如今這些因素仍然存在,也使開放教育的浪潮持續發酵。 要注意的是,course ware和course不同,它 是「課程製品」而非「課程」 ,重點在把大學實體課程的進行方式和一些素材開放出來和更多人分享,而 非以網路學習者為對象授課 。開放式課程提供包含課程大綱、講義、影片、錄音檔等不同的課程素材,然而它做的事情只是開放,至於要怎麼用則由使用者自行決定。 開放式課程既不要求學生應依照何種方式完成學習程序,也不負擔學習課程認證;網路上的學習者接收到的是針對實體教室內學生所設計、長達數小時的課程,且實體課程的老師、同學和助教不會與網友產生任何互動。 在此情況下,雖然所有人都能透過網路使用這些高等教育資源,但是比較像是在 孤立環境中的旁觀者 ,容易失去持續學習的動機,且其學習成果並不具有實體學習的同等外在價值。 開放教育資源運動 : 完善定義開放教育的三個面向 2002年,UNESCO在一場會議中提出「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將開放式課程當成是 「讓教育者、學習者和自學者為了教育、學習和研究等目的,能使用或再次使用的免費且開放之數位化素材」 的一環。

華語MOOC消息聚集寶地—果殼網

圖片
提到華語世界的MOOC,絕對不可能不提到充滿人情味和知識力量的「果殼網」。 果殼網(Guokr.com)在2010年年底推出,很像台灣的泛科學(Pan Sci),希望將生活中各種有趣的議題和科學知識結合,讓更多人能對科學產生興趣。之所以稱為「果殼」網,來自哈姆雷特說的「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創辦者 姬十三 用這個名字想傳達「網路是我們的果殼,然而在這裡所談論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沒有什麼能束縛我們的好奇」。 在華語MOOC課程推出之前,果殼網就已經聚集了一批人自行組成小組,分享MOOC的修課心得,並關注MOOC的發展動態。或許是因為xMOOC初期推出的課程以理工科為主,加上開放給所有人學習,和果殼網的觀眾群特性相符,因此會自然而然的在此出現這樣的社群。 這個自發性的MOOC學習小組逐步發展成「MOOC學院」,有了專屬MOOC的社群交流區和越來越豐富的功能。在華語MOOC課程推出之後,更是 吸引開課老師在這裡直接和廣大的中文世界學生互動,介紹自己的課程內容和特色;新加入MOOC的學習者如果有各種技術性或學習問題,也能在這裡獲得其他網友協助。 現在果殼網也和coursera、學堂在線、育網Ewant成為合作夥伴,未來或許可能會和這些平台有更多的互惠互補。 在「 MOOC學院 」的首頁,你可以看到精選推薦和MOOC有關的文章,以及最新開課的課程和課程討論,或是可以仔細的到「課程」、「討論區」和「觀察」三個區塊挖寶。 課程 在「課程」頁面,可以根據語言、機構、內容來限縮出你想修的課程,一次將包括coursera、edx、futurelearn、udacity開的MOOC課程一網打盡,而且能看到這些課程 哪些即將開課或評分最高 ,對於一開始在茫茫課海中不知如何是好的初次使用者非常有幫助。 每個課程除了有基本的課程說明、開課學校、課程難度、授課語言及時間外,還有修課 同學的筆記和點評 ,藉此可以從客觀及主觀的角度來了解這門課包含的教學內容和老師上課風格,而且同學點評也會接受評分,做為點評是否客觀的參考。 另外,也可以從這個頁面連結到與此課程相關的討論和課程,還能在此「 曬證書 」,分享自己修完課程的成就感。

【專訪】 朱士維的光學世界

圖片
一位在講臺上永遠充滿熱情、對教學很有想法的年輕老師,連續四年獲得台大教學優良獎,今年 更榮獲台大傑出教師獎。 2014/1/15 即將在 Coursera 上開設史無前例的 光學課程 ,我們特地請到朱老師來聊聊這門光學課的迷人之處。 Q : 老師您當初為什麼會決定要在 Coursera 上面開課? 葉丙成老師的邀請當然是很重要的起源,不過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相信網路教學在未來的十年裡 面會很大幅度的改變所有課程。 舉例來說,MIT 的 OCW (開放式課程) 裡有一堂課是 Prof. Walter Lewin 開設的普通物理學,這堂 課和我小時候上過的課程完全不一樣,讓我覺得深受啟發。這就是線上課程的特性,能夠讓學生 不論在臺灣或世界各地都可以接觸到最好的課程。 Q:老師您目前在台大教的是普通物理學、電子學和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 (領導學程) ,光學是您四年前開過的課,為什麼最後會決定在 Coursera 開設光學呢? 因為 Coursera 上面目前還沒有任何光學相關的課程,連英文的也沒有。我認為光學是一門非常有 趣的科目,因為你看的到。 生活就是由光構成的,視覺是你平常用最多的感官,瞭解光學之後會讓你對周圍的環境有不一樣 的認識。研究光學有非常多的樂趣,例如 : 你知道台大樹影下的影子最近改變了嗎? 因為現在全都改成 LED 燈,所以樹的影子不再是原本的形狀而是變成一格一格的,這就是針孔成像的道理,我們在第五章的實驗會講解到。類似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當你瞭解背後的原理之後 會發出 : 「哦~原來是這樣 ! 」的讚歎,這就是光學的魅力所在。 Q : 老師在錄製線上光學課程時和在台大上課有甚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非常不一樣。不管是課程安排、講課方式、作業、考試等等都要針對線上的學生來重新做設計。 另外,這和我以前的教學模式也很不一樣,在攝影棚錄影時是沒有學生的,我看不到學生的表情 、不知道學生的反應,只能憑以往的經驗來判斷。 以往上課我很強調與學生的互動,這部分線上課程就有它的局限性,我們想了許多方式來解決這 個問題,像是在這堂課中增加一些表單和問答題讓同學們發表意見,同時他們也能看到其他同學 的意見,也希望往後多利用討論區來增加學生與老師間的討論與互動。 Q:課程的要求寫到希望同學具備線性代數與矩陣計算的基本能力,請

【MOOC專訪】臺大康仕仲:最生活化的工程圖學

圖片
在這個高度工業化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買到各種現成的商品,但為什麼宜家家具、樂高積木這些需要自己動手的“半成品”會長盛不衰? 自己動手能給人帶來獨特的樂趣,而了解一點工程製圖能幫助你更好地掌握這項技能,根據示意圖把家具或模型組裝成美觀實用的物體。 台灣大學的“ 工程圖學 ”就是這樣一門非常實用、非常生活化的課程。授課教師康仕仲現為台灣大學土木系的副教授,是台大第三批製作Coursera課程的老師之一,同時也參與推行台大開放式課程(OCW),對網絡學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OCW的課程就像一本隨時皆可翻閱的小說,可以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閱讀。而Coursera的課程則像一場演講,大家一起在同一段時間裡聆聽學習。”他認為,不同的學習者依自己的狀況會需要不同的網絡學習方式,重點是如何利用新的教學與互動方式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 “工程圖學” 將於1月14日在Coursera開課,製作台大Coursera課程的台灣大學MOOC​​中心(以下簡稱台大MOOC)對康仕仲進行了專訪,了解這門課的定位和特色。 |一門最生活化的工程圖學 台大MOOC :對於非土木專業的學生而言,“工程圖學”這個課名可能有點陌生,能不能跟大家說明一下工程圖學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關聯,可以如何應用於生活上? 康仕仲:工程圖學是一門非常實用的課,這門課所教的是最基本的圖學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需要用到這些概念來幫你解決問題。比方說你想裝修家中廚房,有好多想法卻不知道怎麼向設計人員具體表達,若你能閱讀與繪製簡單的工程圖,便溝通無礙。而當你試著自己組裝廚房的櫃子時,圖學的背景知識可以幫助你了解DIY說明書上的組裝方法及步驟,更容易完成組裝。 台大MOOC:工程圖學課程是為哪些學生所設計的?除本科系的學生外,其他科系的學生該如何運用手繪或是QCAD製圖技術? 康仕仲:這門課其實一點都不難,它是為一般大眾所設計的,而非只針對工程專業人員開設。在這門課中,你將學到基本的讀圖與製圖方法。土木工程英文叫作Civil Engineering,本來就是一種民生工程,這門課對我而言是土木學系最基礎的課程,所以我十分重視這門課和生活之間的聯繫。若你日後有空間規劃及房屋修繕等需求,都會應用到這些知識與技術。 康仕仲和團隊在討論課程製作。 |在計算機時代找回工程師的動手能力

後MOOC時代—百花齊放的課程模型

圖片
哈佛大學Robert Lue教授曾說「MOOC只展現第一代線上教育所能做的事情,現在是時候該超越第一代了。我們早已進入後MOOC時代。」事實上,除了前兩篇介紹的cMOOC與xMOOC,目前在各地已經出現許多MOOC的變形值得我們借鏡,讓我們產生不一樣的課程設計想法。 大型開放線上課程 BOOC—Big Open Online Course (2013/3) Google為了測試其學習管理系統,提供500位老師免費上印第安納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評鑑的課程。由於參與者較少,印第安納大學教育學系此模式被稱為BOOC(人數不夠稱為Massive)。 課程並沒有事先錄製好的課程,但是有指定讀本 —Jim Popham關於教育評鑑的教科書,讓學習者能參與知識的建構,比起MOOC更適合 複雜且脈絡化的主題 教學。 印第安納大學的BOOC很特殊的一點是wikifolio。 學生每週會在wikifolio上分享對於Jim Popham所著的教科書之個人闡釋,並和他人在上面進行討論或分享外部資源連結,這些討論串會開放給所有人分享,但不會被評分。 老師可以由wikipolio掌握學生的進度,並適時的補充相關或進階的概念。 微型開放線上課程 mOOC—micro Open Online Course (2013/7) MOOC的觀眾是大規模的對象,且主要由美國名校提供,不免有許多主流、一窩蜂的主題。然而, 快速變遷的世界需要不同的個人化經驗和創意,因此mOOC的對象是小型的觀眾,它的課程可能是很多元的、不會吸引大眾矚目的主題,且提供更深層的人際間互動。 每個人都有機會開一個這樣的開放線上課程,和有興趣的一群人共同分享和學習。 同步大規模線上課程 SMOC—synchronous massive online course (2013/8) MOOC雖然讓不同時空下的學習者能依照自己的角度學習,然而學習者仍然無法像實體課程中的學生能和老師即時互動。因此,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系James W. Pennebaker開設第一個SMOC, 將校內的實體心理學課程線上轉播給其他校外學生選修。 這些校外學生只要付550元美金的註冊費(當地全職學生要付2059美金的註冊費),並 在課程時間準時出席,完成實體課程的要求,就能拿到可互抵的三學分。 雖然這堂課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