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4的文章

熱映中【專訪】呂世浩老師:對的事情,就應該有人去做

圖片
冬日溫暖的午後,在coursera上開授第一門中文文史MOOC課程的呂世浩老師,身著唐裝,輕鬆 地倚坐在椅子上接受我們的訪問。 在訪問中,呂老師不僅談到了製作MOOC課程的艱辛與收穫、兩岸以及世界各地學生的差異、台 灣教育的可貴之處。更提到了MOOC課程的推廣,使他瞭解到藉由網路不僅能使教育無國界,更 能落實他一直想追求的教育上的公平正義。 任何理想都需要有對的人來帶領,邀請呂老師加入 MOOC計畫的葉丙成執行長正是一個對教育充滿熱忱的人。呂老師告訴我們,由於早年他的家境不寬裕,求學過程比一般人更加辛苦;但他一 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學習之路中受過許多老師的啟發和栽培,因此才有現在的自己。正是因為 這樣的人生經驗,當葉執行長力邀呂老師加入 MOOC 教育時,他立刻就同意了。因為這樣的教育 ,能讓社會上更多優秀的人才,不會因為家庭、經濟或是距離等外在因素,而影響他們學習的機 會。談笑間,深刻反映出呂老師對教育的奉獻與期許。 呂老師於去年八月在 Coursera 平台開設基礎課程「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修課同學超過 36,000 人,這門課程在網路上引起很大的正面迴響。例如楊曉哲在他的博客上寫了一篇長文來推這門課,他說:「這位老師卻把我點醒!他精細地設計,層層地拋出問題,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得更深」;孫小小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訪問時表示 :「我第一次意識到歷史是這麼有用 !」。而另一位網名「蕩漾的流年 」的同學,在博客上說:「必須承認,這是來自臺灣大學的知名教師的一場歷史的盛宴」。 這是因為呂老師認為對非文史專業的同學來說,歷史課程必須「有趣」和「有用」,「有趣」才 能引發學習動機,讓他願意花時間上完所有的課;「有用」才能使同學認真思考其中意義,並得 到具體的收穫。他說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現代教育本來是為了填補工業革命後各行各業人力 之所需而設計的,其主要目的在於訓練專業工匠,而這樣的教育已經到應該改變的時候了。 當我們最後問到,製作 MOOC 課程既然如此辛苦,為何呂老師還要在 MOOC 上再開設「史記」 系列課程呢?他想了一想,微笑著說:「大概是因為對的事情,就應該有人去做吧!」 Q : 請老師分享一下求學過程,以及是否有什麼特別的經歷呢? 關於我的求學歷程,前年在台大歷史系的通訊上有一篇「永懷師恩」,就有完整的說明,你們有興

三大 MOOC 平台—EdX

圖片
2012年三月,MIT開始第一門線上課程6.002x「電子電路導論」,將近155000人註冊,在討論區產生230萬筆互動記錄。2012年五月,MIT和哈佛宣布投資edx,並承諾這將是 非營利且開放資源的平台 ,讓其他學校可以降低提供課程的阻礙,而且他們相信 在全世界持續使用和檢驗後會產生最好的平台。 這個由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昆士蘭大學共同貢獻 原始碼 的平台的確在2013年六月 開放 給大眾,最基本的平台包含自行控制的學習、線上討論小組、維基協作、學習評鑑、線上實驗室。中國、法國、中東就利用Open edX建立了各自在地的MOOC平台— XeutangX 、 France Universite Numerique 、 Edraak ,台灣也正在進行Open edX平台的開發研究。(本文也因此不會介紹如何操作edX平台,可以直接看由中央大學edX 平台開發研究實驗室非常詳細的平台操作 說明 。) 開放特性吸引廣泛合作 EdX的開放資源與非營利特性吸引不少合作對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和Google合作 的 mooc.org ,Google會將之前嘗試過的 Course Builder 以及一些雲端功能整併進去,希望能提供工具和平台讓 任何學術機構、企業、個人都能創立線上課程,歡迎教授以外的人來開設MOOC 。目前雖然還不確定要怎麼避免這些課程提供錯誤資訊或使用侵犯著作權的素材,但是已經讓許多人引頸期盼。 2014年2月24日,edX則宣布 與 Internet.org 合作發展 SocialEDU ,希望能提供盧安達學生免費的線上教育經驗 。Internet.org是全球性的合作計畫,合作對象包含愛立信(Ericsson)、聯發科(MediaTek Inc.)、Opera、Samsung、Facebook、Nokia、Qualcomm,致力於協助世界上還無法上網的三分之二人口。SocialEDU實際上會怎麼執行呢?EdX將會和FB合作建立融入FB功能的app、和盧安達政府協議採用適合在地學生的課程資料、由Airtel提供免費教育素材、Nokia提供可負擔的手機,盧安達政府也會在金融機制上支持並普及免費無線網路。 另外, Linux也選擇在edX開班授課讓更多人認識Li

MOOCs於西方崛起的發展過程

圖片
MOOC立基於2007-2008年David Wiley在猶他州立大學使用創用CC授權並以wiki提供的「 開放教育導論 」,還有Alec Couros在加拿大里賈納大學教的線上開放課程「 社會媒體與開放教育 」。 Stephen Downes和George Siemens 將他們的開放教育理念和大規模線上會議結合,設計了「 連結主義與連結知識CCK08 」課程,正式把些想法聚集在一起。2008年,Bryan Alexander和Dave Cormier提到這門課時,正式賦予它「MOOC」這個名稱。(詳見「 cMOOC的教學設計與原理 」) 2011年,史丹佛大學教授Sebastian Thrun和Peter Norvig的「人工智慧導論」吸引全世界160000名學生註冊。他們使用一個有課程授課、作業和評分的網站,複製實體授課模式讓大規模學生免費修課。 由於高等教育一直面臨成本過高、學生無法因應變動快速的社會等問題,史丹佛推出的MOOC能成功讓許多教高等教育機構心動,認為這是促使教育改變的一個轉捩點。 2012年 MOOC元年(The year of MOOC) 2012年1月,Thrun離開史丹佛創立 Udacity ;2012年3月,MITx開放註冊;2012年4月,史丹佛的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教授成立 Coursera ;2012年5月,MIT和哈佛宣布投資 edX ,並承諾這將是非營利且開放資源的平台;2012年6月,Google提供一堂MOOC課程教導搜尋技巧。 2012年下半年,三大平台都從四面八方籌募資金,各名校也紛紛加入與MOOC平台的合作。 維吉尼亞大學的理事會甚至因為學校太慢加入MOOC,而想要 開除校長Teresa Sullivan ,最後在校友、學生、職員反彈下讓Sullivan留下來,維吉尼亞大學則在7月加入Coursera。 除了加入主流平台,2012年也出現不少個別發展的MOOC。 5月,印第安納大學Curtis Bonk教授透過Blackboard提供一門MOOC課程—「 帶來成功線上學習的教學想法和科技工具 」。8月,P2PU、OpenStudy、Codecademy和MIT開放式課程組隊提供「 Mechanical MOOC 」,這個月還成立一個介紹MOOC的MOOC— MOOC

在數位與線上學習的發展洪流中定位MOOC

1962年5月19日,一位母親獲得紐約大學NYU的藝術學位,特別的是,在128學分中有54學分是透過看電視取得的。取得大學學位之後,她繼續進修英文碩士學位,最後成為百老匯的製作人。 紐約大學在1957-1982年間與CBS電視台聯合推出晨間電視節目sunrise semester,觀眾透過觀看這個節目就可以取得大學學分。1957年有177名學生付25元美金的學分費,超過120000人則只看電視課程不拿學分,深受退休職員、在職專業員工和無法受教育的婦女青睞。不過,這個節目到1982年時因為只剩下47名學生而中止。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耳熟,不論是特色、理念或觀眾群和MOOC都有類似之處,只是媒介從「電視」變成「網路」。 事實上,MOOC結合了幾個發展已久的概念,這些概念都提供傳統校園授課外的其他教育管道,並且已經歷經了不同模式的發展。這些概念常被誤會其間具有緊密關係,然而它們其實可以獨立存在或與其他概念結合,只是MOOC同時體現了這四種概念要素而已。 開放教育 : 「開放教育」的理念早在電腦還沒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如果著重於以網路進行開放教育,可以溯及1999年MIT開始推出的「開放式課程」。這是教育目標或政策, 希望移除費用或技術上的學習障礙 ,盡可能讓所有人有機會接觸,科技是實現此目標的方法之一。 彈性化學習 : 「彈性化學習」讓 學習者能在自己方便的地理位置和時間彈性學習 。這是一種教育方法,不一定要開放,也不一定要遠距或線上進行,像是工作場所或學校暑期的短期進修就屬之。 遠距教育 : 「遠距教育」 透過科技,讓學生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和環境學習 。這也是一種教育方法,它不一定是開放的,常常只供校內學生或合作學校的學生使用,因此仍需要有某些背景或能力。 線上課程 : 「線上課程」是在 網路上進行課程 ,可以完全在線上進行、也可能配合實體課程進行混合教學。 上一篇文章 中,我們簡單的說明MOOC在開放教育潮流中的位置,本文則會簡單介紹遠距教育及線上課程的發展,及MOOC在這兩個概念發展過程中的所處位置。 遠距教育 : 智性彈性學習模式 Taylor (1999)指出遠距教育經歷了五個世代 : 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模式 : 自1890年開始,到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