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中的同儕互評機制(一):為什麼 MOOCs 需要互評機制?


同儕互評( Peer assessment )並非是隨 MOOCs 產生的新概念;在傳統教育中,關於自評( Self assessment )以及互評的討論已經有相當久的歷史。所謂自評和互評,指的就是學生為自己或同儕的學習表現評分的這個動作,通常會經過教師的引導。自評和互評除了節省教師時間,也提供了快速回饋的功能;也有研究發現,它們對於學生掌握課程內容都有正面的影響(註1)。

互評機制的使用,通常伴隨著幾個重要的問題:被評分的項目是否非常重要?學生的評分表現是否夠接近教師的水準?評分的標準是否能公開透明、減少主觀成分?通常,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就是依照這些考量,決定是否將互評運用在教學中。於是,在求學的過程中,我們很少有機會在學期考試、極為困難的科目、或是作文批改當中,遇到互評的狀況。

然而,互評機制在 MOOCs 中卻不再僅僅扮演輔助的角色;有時,互評甚至是唯一可行的選擇。有別於傳統的課堂教學,一堂 MOOCs 課程的學生動輒成千上萬;當學生數量膨脹到再大的教學團隊都負荷不了,教學者再也不可能靠著自己的專業知能來評分,勢必得另尋出路。當然,一部分的問題可以透過自動化的批改來解決;然而現今的自動批改技術,大約僅限於處理含標準答案的選擇題、填充題,以及經過限制的程式碼。對於文章、數學證明或設計等創造性的作品,自動批改尚無能為力(註2)。這時,MOOCs 教學者面臨到一個困境:是要咬牙放棄較具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將所有的活動限制在自動批改能處理的形式,還是大膽的將創造性學習活動交給學習者來評分呢?

雖然最初嘗試的結果有好有壞,但隨著 MOOCs 的發展,各種改善方法也漸漸被使用到課堂當中,互評的成效也逐漸進步。由於缺乏其他有效的替代方案,同儕互評逐漸成為了 MOOCs 課堂中,學習活動評量的主要方式。
文/柯劭珩



下集預告:MOOCs中互評機制的成效與影響



註1:Sadler, P. M., & Good, E. (2006). The impact of self-and peer-grading on student learning. Educational assessment, 11(1), 1-31.
註2:Piech, C., Huang, J., Chen, Z., Do, C., Ng, A., & Koller, D. (2013). Tuned models of peer assessment in MOOCs. arXiv preprint arXiv:1307.257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MOOC專訪】計算機程式設計 — 劉邦鋒老師

遊戲化學習(下篇) 結合 PaGamO 遊戲平台,讓人不再抗拒測驗

遊戲化學習 (上篇) 八個讓生活不再無聊的心理學大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