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7的文章

史丹佛研究: 運用心理學提升 MOOCs 學習成效

為什麼要讀這篇文章: 傳統上的 MOOCs 設計著重在教學本身;然而除了教材內容、講師表達、影視製作等基本要件外,MOOCs 的設計還有許多必須考量之處。尤其是國際化的課程,更有許多細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本篇即使從社會認同的心理面角度切入,探討能夠提升學習成效的方法。將帶給國際化線上課程的製作團隊不同面向的啟發。 學習成效的全球落差 史丹佛團隊於 2017 年發表在 Science 雜誌上的研究,發現藉由簡單的心理活動,能有效提升 MOOC 學習者的動機,藉此縮減學習成效不均的問題。 MOOCs 的初衷在於提供全世界均等的學習機會,但史丹佛的研究卻發現,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學習者,卻有不同的學習成效。在開發程度較低的國家,完成課程的比例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的完課率。即使提供教育資源與機會,也不保證所有學習者有相同的學習成效。這說明了僅是提供網路與課程資源是不夠的。 自從 2011 年的 MOOCs 風潮後,創業家與各大組織風起雲湧,諸如 Coursera 與 edX 等平台相繼成立,高等教育的版圖擴張到網路上,讓全世界的學習者都能接觸到優質的學習資源。然而,數據顯示,註冊課程的人雖多,實際完成的比例卻不高。史丹佛研究員 Kizilec 從 MOOC 最開始時就開始研究相關議題,並於 2012 年與其他兩位研究生共同成立史丹佛 Lytics Lab,過去多年協助副教務長辦公室與教育學院。Lytics Lab 主要專注於研究 MOOC 學習者的學習體驗,藉此優化教與學的科學。 過去的研究顯示,性別與教育水準會影響線上課程的完課比率。然而,造成最大學習落差的因素是地理位置。研究團隊分析一百八十萬名 MOOC 學習者的資料,比對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發現發展指數越低的國家,完課比例越低。找出造成落差的因素,能夠協助研究人員更進一步探索縮減落差的方法。 雖然網路普及度與英文能力,是導致全球學生落差的因素,但研究發現還有其他重要因子。發展中國家的修課學生多半來自於受過良好教育,且學習動機充足的學生。基於此,史丹佛團隊研究全球學習落差時,結構性障礙不是主要探討的方向,而是由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即使在網路學習中,心理學的運用也能夠大幅提升學習成效。 由社會認同角度切入探討學習成效 史丹佛團隊由社會認同受威脅的角度探討。社會認

學習者的故事:由古老唐詩衍伸出來的新體悟

圖片
由 台灣大學中文系歐麗娟教授所開設的「 唐詩新思路 」 ,於2016年 9 月在 Coursera 平台開課至今,已經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藉由這門課程進入唐代文人的世界。這門課之所以稱為「新思路」,是強調老師 打破對於 古代唐詩的 固有想法 ,釐清了 大眾 對 於 部分 耳熟能詳的唐 詩的誤讀與偏見,也引領大家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諸位著名詩人,希望透過這門課與更多有興趣的學習者一起做分享、交流。而學習者們也透過 課程助教們 在論壇中所設計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想法的激盪與討論。 本篇文章擷取了討論區中特別活絡的主題來與讀者們分享,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論壇上學習者們究竟對這兩個主題有什麼感情抒發吧! 討論一:生活中的 「陽違陰奉」 若是借鑒陳子昂、李白對於「復古」的反應,在生活上是否曾有的一段「陽違陰奉」的經驗?可能是對某個信念,也可能是對不特定的人、事、物,甚至是自己所認定的價值或「自我」本身。 一段關於「陽違陰奉」的生活經驗 說到生活中的經驗,那麼離我們最近的一次事例就是副本任務「詩迷在詩裡」的起初階段的一些小插曲,不評價他人,我只說自己參與其中的一次,9月27日的副本任務出来後,為了小組能得分拼手速,我不求甚解的複製了第一條出處錯誤的答案就提交了,想來一直心中慚愧。 參加歐老師《唐詩新思路》課程一則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理解唐詩,提高自己,也是出於對歐老師的景仰 ,比如歐老師在紅樓夢課程中所體現的嚴謹認真、專業求實的精神,那麼我必然是對浮躁的求學態度是不認同的了,然而人性中的好勝心卻讓我犯了以上的錯誤 ,這算不算是一次對人性缺點的「陽違陰奉」呢? 再比如人生中我們年少時候或許都有過面對成人世界的一些人與事抱有過「將来不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做那樣的事」,然后轉眼成年後,我們是否不知不覺間多少做過曾經不屑為的事,有了自己曾經討厭的人模樣的影子呢? 我淺顯的以為我生活經驗的這些,總結起来大概就是人總逃脱不了一個矛盾的自我,要麼是因為”理想的自我”有時候戰勝不了人性,或者是理想對現實的適當妥協,盡管如此也應該時刻警醒自己盡力朝理想的人格去努力發展,每一個小我的努力都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吧。 學習者:儲竹君 討論二:為什麼要有文學? 關於文學存在的意義 文學本來就不是斷裂式的獨立存在;古文運動